首頁 >> 思政研究 >> 思政研究 >> 詳細內容
 
通知公告
思政研究 >> 正文
把紅色基因融入大學生的靈魂和血脈
日期:2023-05-29 17:35:32  發(fā)布人:宣傳  瀏覽量:2

摘要:紅色基因的命題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所蘊含的重要理論創(chuàng)新之一。牢牢把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中心環(huán)節(jié),用紅色基因補鈣壯骨、強基固本,用紅色文化賡續(xù)血脈、培根鑄魂,把紅色基因融入大學生的靈魂和血脈,是我國高校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鮮明特點和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的努力方向。?

關鍵詞??紅色基因 紅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邁入新征程、呈現新變化——把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師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使命,引領思想政治教育,將紅色基因的傳承與弘揚貫穿于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讓紅色基因融入所培養(yǎng)人才的精神血脈之中。其鮮明特點是:

一、追根溯源,傳承紅色基因的“遺傳密碼”

紅色基因是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進程中凝華的先進思想因子結晶,同時也是以物質、精神和制度等形態(tài)所呈現出來的紅色文化精髓,更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信念和革命精神代代相傳所不可或缺的“遺傳密碼”[1]。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每所高校發(fā)展歷程中都會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學文化,這些文化中所蘊涵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時代精神、價值理念都與紅色基因有著天然的文化傳承。可以說,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歷史本身就是一部恢弘生動的紅色發(fā)展史。在共產主義的影響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諸多高校的校史均與紅色基因血脈相連,“根正苗紅”的紅色基因至今有著鮮亮的紅色光芒:如創(chuàng)辦于1903年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是毛澤東思想的萌芽地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源地之一、中國革命的策源地;1898年成立的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創(chuàng)辦于1922年的上海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正規(guī)大學;1931年成立的中國醫(yī)科大學,是唯一以學校名義走完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全程并在長征中堅持辦學的院校;還有誕生于中國抗戰(zhàn)烽火之中或中共革命根據地的中國人民大學(陜北公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所有這些高校都薪火相傳紅色種子,在新時代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將黨的信仰、宗旨和追求融入辦學全過程,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質和文化品格的“紅色標識”[2]。

新中國成立后,剛剛從戰(zhàn)爭的瘡痍中復蘇的新中國,急需各類人才,黨和國家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在各個時期創(chuàng)辦了祖國建設需要的各類高等院校,如為“兩彈一星”工程培養(yǎng)人才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中國第一所石油工業(yè)學校的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等。“兩彈一星”精神至今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秉承的“遺傳密碼”。位于撫順的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是雷鋒“擦汽車”照片的拍攝地、生前唯一作過報告的高校,學校提出“用雷鋒精神筑魂,以紅色文化育人”,提煉開展學雷鋒活動的“五個一”:學習雷鋒“一團火”的忠誠為黨精神;學習雷鋒“一塊磚”的愛崗敬業(yè)精神;學習雷鋒“一顆釘”的刻苦鉆研精神;學習雷鋒“一滴水”的團結友善精神;學習雷鋒“一片葉”的無私奉獻精神。“五個一”不僅解決了高校學雷鋒“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也解答了高校“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根本課題。

可以說,我國高校在新時代更加致力于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保護和繼承紅色基因的“遺傳密碼”,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紅色基因的時代光芒,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力、感召力和親和力,肩負起新時代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新使命。

二、培根鑄魂,點亮前行之路的“信仰之光”

紅色基因的命題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所蘊含的重要理論創(chuàng)新之一。這一命題從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斗爭精神激發(fā)力量的角度,推動紅色事業(yè)永興、紅色傳統(tǒng)永保、紅色江山永續(xù),為高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征程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提供了寶貴的著力點、突破點和落腳點[3]。??

一是用好思政課這個主渠道,推動以黨史為主線的“四史”教育和紅色基因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教育、引導師生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敢于斗爭,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繼往開來走好新時代長征路。新時代,高校結合自身實際,打造紅船精神、建黨精神等“紅色精神譜系”的“紅色理論課堂”,如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開全國高校之先河,編寫了雷鋒精神教材《雷鋒精神教程》,并把《雷鋒精神概論》課由選修課確定為全校的必修課,通過對話式、熱點式、體驗式、辯論式課堂教學,使紅色基因入腦入心。如今,這門課已被評為國家級“金課”。

二是抓好“第二課堂”陣地開發(fā),讓師生在紅色文化歷史資源中汲取磅礴力量[4]。高校普遍用活用好紅色資源,打造“紅色基因庫”,發(fā)揮其育人功效,或建設紅色基因校史館,或在校史館突出紅色基因板塊,或在校園打造紅色視覺校園文化,如遼寧石油化工大學依托“新時代雷鋒精神研究中心”、“雷峰研究院”“雷鋒精神在線”網站、“雷鋒精神育人展館”、“中華雷鋒號”微信公眾平臺、“雷鋒書苑”來開展雷鋒精神主題教育讓學雷鋒效果“實起來”;開創(chuàng)學生“學雷鋒示范班”、“雷鋒精神種子培育基地”讓學雷鋒實踐“忙起來”;打造“雷鋒精神概論”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教師隊伍讓雷鋒精神育人“強起來”;通過再現當年“雷鋒擦汽車”照片拍照的歷史場景、設立雷鋒持槍雕塑景點像、雷鋒“五個一”精神紀念塔等特色景點和創(chuàng)建一批雷鋒式樓座、雷鋒式文明宿舍等方式,使師生能處處感受到“雷鋒”的氣息,真正將“遼石化大”的雷鋒精神播種到祖國大地。一些高校將“紅色基因”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創(chuàng)建高校紅色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如吉林農業(yè)大學開設的“生命之光”大學生紅色教育基地。高校還充分挖掘地方承載著革命精神、黨史魅力的紅色資源--革命遺址、烈士陵園、革命村、博物館、紅色景區(qū)等,定期組織學生趕赴革命基地,讓學生在紅土地上感受紅色基因的力量,使其轉化成激勵學生成長的精神動力。

三是做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實現“立德樹人”目標[5]。“課程思政”是新時代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是落實“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6]的重要體現。高校普遍優(yōu)化課程設置,推動“課程思政”向“思政課程”轉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同頻共振:有的高校深入挖掘《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各門課程中蘊含的紅色資源,用豐富的歷史事實和生動的歷史細節(jié),讓學生在傳統(tǒng)課堂中獲得最大的黨性教育與精神感染;天津科技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尋找課程教學、學生需求、興趣愛好的結合點,把紅色基因、紅色文化融入專業(yè)作品創(chuàng)作,初步形成具有專業(yè)特色的“浸潤式”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7]。

三、守正創(chuàng)新,凝聚偉大實踐的“奮斗偉力”

新時代,高校傳播紅色基因也面臨艱巨挑戰(zhàn):學生對紅色基因理解不深刻,傳承動力不足;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枯燥,教育媒介和傳播手段單一;紅色文化傳播缺乏互動,傳承效果不佳;新媒體“互聯(lián)網 +”時代帶來的多元信息滲透,導致價值觀迷茫。面對這些問題,高校更要堅定用紅色基因立德樹人的信念不動搖,解讀共產黨人“遺傳密碼”不停歇,賡續(xù)紅色血脈的傳統(tǒng)不斷流,弘揚紅色傳統(tǒng)的腳步不放慢;更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引導學生把實現個人價值同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擔當起新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歷史進程中書寫無愧于時代的壯麗篇章。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

一是強化思政課程建設機制,將紅色基因融入師德師風建設之中。實施“師德鑄魂工程”。把紅色基因融入教師培養(yǎng)培訓的全過程,把尊崇師德規(guī)范列入教育教學管理的全過程,并作為人才引進、評獎評優(yōu)、職稱評定等的重要指標;注重培育“大思政”英才。遼寧在“十四五”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用“時代楷模”大連海事大學曲建武教授、“教書育人楷模”沈陽農業(yè)大學李天來院士、“全國最美教師”渤海大學萬榮春、“最美輔導員”沈陽工業(yè)大學李清山等優(yōu)秀教師的事跡,引導廣大教師成為“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好老師;建好師資力量平臺。實施紅色基因領軍人才培養(yǎng)計劃,建立健全黨史和紅色基因專家人才庫,充分發(fā)揮老紅軍、老同志、老教授、老模范的優(yōu)勢和作用,挖掘革命烈士、優(yōu)秀黨員、勞動模范、軍人、愛國愛黨人士、見義勇為者在后代心中的紅色基因生長點,形成紅色基因研究的人才高地[8]。打造紅色基因精品課。開展集體備課、同行聽課、學生評課、講課大賽等方式,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含金量,多采用平等交流、啟發(fā)式、體驗式、互動式的方法,提升學生的“到課率”“聽課率”與“抬頭率”[9]。

二是立體化打造融媒體平臺,將紅色基因融入媒介和傳播手段創(chuàng)新之中。新時代是一個數據信息時代,截至2021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guī)模破十億,達10.11億人,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10.07億人。大學生思維、生活、學習和表達方式都與網絡有著高度黏合性,手機用網率100%。高校要繼續(xù)做好校園“兩微一端”與傳統(tǒng)媒體的有效銜接與跟進配合,改進創(chuàng)新校園網上紅色基因教育內容,加強文字、音視頻、動漫、音樂等網上精神產品供給。要讓網上與網下結合混合,傳統(tǒng)課堂教學手段與現代的慕課、微課、翻轉課等協(xié)同,提高紅色基因教育課的吸引力。重視“互聯(lián)網 +”、手機 APP、微博等新傳媒的優(yōu)勢,運用多媒體技術實行網絡紅色基因滲透教育。應繼續(xù)著力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易班網、中國大學生在線和各級共青團微博全國共建共聯(lián),拓寬紅色基因融入思政教育的廣度。要體現鮮明的網絡和新媒體陣地意識,從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角度出發(fā),有破有立,對錯誤思想及時亮劍發(fā)聲,從而凈化、優(yōu)化紅色基因傳承與弘揚的線上線下傳播環(huán)境。

三是讓大學生成為主角,將紅色基因融入偉大實踐鍛煉成長之中。讓大學生親自去感知、體驗、弘揚優(yōu)秀革命先輩的革命精神,更能幫助大學生深刻地理解紅色基因的內涵,成為紅色基因的忠實發(fā)展者與自覺傳承者,從而增強紅色基因教育的吸引力和說服力,成為紅色基因宣講的主講。如,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風華青年宣講團有大學生宣講志愿者416名,青年教師宣講志愿者22名,經典傳承、紅色故事、雷鋒精神的宣講足跡遍及東北和北京、上海、浙江、新疆等1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qū)),雷鋒故事講到美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柬埔寨、韓國5個國家。成為紅色基因劇目的主演。如,山東青年政治學院突出紅色文化育人,連續(xù)推出師生創(chuàng)作主演《乳娘》《風箏》《沂蒙·沂蒙》《風雨擔架》等多部紅色舞劇,大型紅色舞劇《乳娘》在國家大劇院公演。成為紅色基因踐行的主角。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北京冬奧會各項服務保障中,眾多高校師生志愿者傳承紅色基因,踔厲奮發(fā)、篤行不怠,踐行著不負歷史、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使命擔當。”

參考文獻:

[1][3]劉力波 張凌寒:紅色基因的傳承與弘揚:新時代高校的光榮使命[n].光明網,2018-05-09

[2]魏書亮 姜文:高校紅色基因的內涵及其在新時代的傳承[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1年7期

[4]孫婕: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師政課堂[n]人民論壇網2022-01-17

[5]范鎮(zhèn):用紅色文化培根鑄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n]新疆日報2022-01-13

[6]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or].人民日報(1)2016-12-09

[7]王曉旭:融入專業(yè),做有生命力的思政教育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年6期

[8]黃恩華:高校應成為紅色基因傳承的主陣地[J]《中國高等教育》2019.3/4

[9]張建仁:做好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n]光明網2019-05-30

?

點擊數:2收藏本頁
精品国产高清91,欧美日韩国产ⅴa另类,精品国产911看片,久久综合久久美利坚合众国
伊人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伊人伊成久久人综合网 | 亚洲精品有码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不卡 | 中文字幕制服亚洲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