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
世界地球日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氣候變化問題復信英國弗朗西斯·霍蘭德學校小學生。在復信中,習近平主席指出,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強調中國正在開展前所未有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還將繼續取得更大成果。
中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高度重視并已經采取積極行動應對氣候變化。二氧化碳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為減少碳排放,中國已經向聯合國作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當下,各項事業都遵循著節能減排的要求整體推進。
教育是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力量。在回信中,習近平主席強調了中國各級各類學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視。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的關鍵期,生態文明教育也必須聚焦“雙碳”目標,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更大作用。
樹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主席在回信中指出,地球是個大家庭,人類是個共同體,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人類要合作應對。這一重要論斷,對于“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具有重大意義,對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大意義。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我國生態文明實踐中誕生,明確了“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應對氣候變化,達成“雙碳”目標,一定要明確“生命共同體”的核心內涵,通過教育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意識,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2021年8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六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向全世界發出全球變暖的紅色警報,并指出“人類的影響使大氣、海洋和陸地變暖”。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必須通過生態文明教育,使人類真正認識到人與自然是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從而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呵護自然的生態意識,遏制自身活動對自然生態產生的負面影響。
地球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因為只有一個地球,所以氣候變化等生態問題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必須合作應對。“眾力并,則萬鈞不足舉也。”生態危機的全球治理,必須實現世界各國同筑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要加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教育,重視培養合作意識,形成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共識和合力。習近平主席的回信,敦促中外小學生從小樹立起“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長大后攜手“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共同建設人類美好家園。
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推進綠色發展,共建美麗中國
習近平主席在回信中表明了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求全社會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積極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綠色發展是可持續的發展,是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發展。只有綠色發展才能建設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
推進綠色發展,共建美麗中國,必須加強生態文明教育。首先,綠色發展離不開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這就要求生態文明教育聚焦減碳目標,讓每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起道德責任,隨手關燈、綠色出行、理性消費,節約每一滴水、珍惜每一粒糧食……過一種綠色生態的文明生活。其次,綠色發展需要把人從物質的奴役中解放出來。工業化、現代化帶來物質繁榮,但人被物質所奴役,影響了人類精神的發展和道德的完善。教育要以生態理念和生態思維為引領,讓每個人充分認識到“大量消費、大量排放”的生態破壞性,對個體的物質貪欲進行抑制。再有,美麗中國不僅屬于當下,也屬于子孫后代,生態正義包括代際正義。習近平主席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指出:“我們要維持地球生態整體平衡,讓子孫后代既能享有豐富的物質財富,又能遙望星空、看見青山、聞到花香?!币ㄟ^教育讓當下的人為未來的人負起道德責任,遏制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和消費方式,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正義的道德實踐。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生態道德教育提供了指引。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必須對自然予以道德關懷并履行尊重、呵護的道德責任。所以,要真正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不僅要加強傳統人際道德建設,還必須重新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培育生態道德。2018年,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培育生態道德和行為準則”的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綠色發展、生態道德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強調生態道德建設。當下要通過生態道德培育,明確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使人能通過內在的道德自覺呵護自然生態,踐行綠色低碳、節能減排的生活方式。只有“道德地對待自然”成為人的內在需要,才能真正解決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系列生態問題。
知行合一,從點滴小事做起,踐行綠色低碳生活
習近平主席在回信中表示,中國小學生們都從點滴小事做起,養成節能環保的良好習慣,學習綠色低碳生活方式。這充分展示了中國小學生良好的生態素養,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成為生態文明的踐行者、推動者。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文明的基礎,生態文明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人類文明的高級形態。人類的素養總是伴著時代發展而進步的,生態文明時代需要與之相應的生態素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二者沖突時,“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這體現了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決心。生態素養教育是生態文明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素養的養成需要在正確價值觀引領下,通過一言一行展現出來,只有通過點滴小事的踐行才能形成習慣,達成道德自覺。習近平主席在回信中提到的“從點滴小事做起”,是生態素養的表現,也是最重要的生態素養養成路徑。生態素養養成教育要更加重視“知行合一”,將綠色生活方式作為道德實踐方式,親近自然、熱愛自然、關懷自然,自覺通過一種綠色低碳生活,呵護自然生態環境。生態素養養成還是全民性的,是涉及每個公民的生活和生態自覺。公民需要在真實的場景和生活中接受生態素養教育,“在地化”教學、場館教育、體驗式學習應該成為生態素養教育的基本方式。
氣候變化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應對氣候變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教育指向當下,關涉長遠,能真正改變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是應對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生態問題的重要力量。中國是最具生態智慧的文明古國,也是倫理文化主導的道德大國,有著豐富的德治傳統和德育經驗,這也為教育應對氣候變化、助力生態治理提供了巨大的資源和啟示。道德治理和教育助力應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