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從老百姓衣食住行到國家重要基礎設施安全,互聯網無處不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信息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群眾享受網絡文明帶來的信息紅利,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網絡信息平臺建設,用好互聯網空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網絡強國建設,推動我國網信事業發展,讓互聯網更好造福國家和人民”。要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信息資源深度整合,打造清朗網絡空間,使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積極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讓互聯網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網信事業。適應人民期待和需求,要提供豐富全面的信息服務,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降低應用成本,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讓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加大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加快農村互聯網建設步伐,擴大光纖網、寬帶網在農村的有效覆蓋,加大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投入,切實解決城鄉數字鴻溝,進一步化解老年數字鴻溝。要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利用網絡,通過網絡空間了解群眾所思所愿,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
做好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凈化互聯網空間。加強網絡空間正面宣傳,利用好網絡空間,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順勢而為,適應網絡空間新變化,旗幟鮮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團結、凝聚億萬網民,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網上宣傳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創新,把握好時度效,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更好凝聚社會共識,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成為先進思想文化傳播新陣地。
加強網絡安全管理,維護互聯網權益。我國作為互聯網大國和強國,在關系到人類命運的網絡安全問題上,應該有所作為,也必須有所作為。要堅持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對于個人信息、信息泄露、網絡虛擬財產予以保護;出臺一系列司法解釋,闡明相關法律問題;網信辦、工信部等部門出臺多個相關領域規章制度,對互聯網信息搜索、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等進行及時依法規范。
依靠人民群眾,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要發揮道德教化引導作用,用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滋養網絡空間、修復網絡生態。加強網絡文明建設要依靠廣大群眾。一是團結群眾。網絡用戶作為在網絡社會中數量最多、最活躍的主體,不僅是和諧有序網絡社會的最終受益者和最大受益者,而且是公共精神的建構者,體現了網民個體維護整個共同體和公共利益的責任。二是教育群眾。在網絡世界里,人們在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表達權利。這是每一個網絡用戶需要承擔的網絡自律責任和自我管理責任。三是動員群眾。一方面,網絡用戶在網絡空間中通過規范和管控自身的網絡行為,努力建設和諧、開放、寬容、理性和向上的“自媒體”平臺,有效地凈化網絡輿論環境,從客觀上發揮網民的自我管理功能。另一方面,網絡用戶應深入參與網絡公共領域建設,這既表現在對網民自身網絡道德的自覺維護上,也體現在對網絡表達倫理規則的不斷完善中營造良好、有序的網絡氛圍上。普通網民通過網絡表達,積極參與網絡社會倫理和秩序的構建與維護,有力地推動了網絡文化朝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方向發展。(張曉月)
?